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述职报告模版 > 内容

基于游戏精神下的幼儿教育课程分析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2-06 12:06:58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45-01

游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陌生的领域,在游戏精神下思索当前幼儿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幼儿教育课程,根据其特征及当前面对的困境做了一个客观的展示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借以游戏化的视角,将游戏与教育相融合,从困境一一对应探讨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一、幼儿教育游戏课程的困境

当前幼儿教育仍较多地采用'为游戏而游戏“的方式,忽略了游戏的本真性和主体性,暴露出诸多问题,笔者试从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和课程效果三方面阐述当前幼儿教育游戏课程所面临的困境。

1.课程设计目的化。

幼儿课程是教育课程的最初形态,因此其难免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的教学模式是可取的,但具体幼儿园或托儿所在实施过程中过分追求意义的盲目扩大化而忽略了幼儿身份的特殊性。诚然一些幼儿园开展的课程,如猜谜语、数数字、积木等游戏课程具有一定的娱乐精神,但幼儿教师本身的目的化倾向明显,教学设计规范化,将游戏困于课堂教育中,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孩子的短期娱乐而忽视了长期开发。游戏的目的在于创造,在于开拓。游戏是自由的,在自由世界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设计游戏,根据直接的意愿进行选择和删选。在课程设计环节,是以孩子的游戏主体性为导向,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目前的幼儿课程教育带有更多的目的性,但教育本应和杜威先生倡导的'教育无目的论“一般,在无目的的游戏中找寻自我。

2.课程实践教条化。

在幼儿教育课程中,教材是传教内容的不可或缺的载体,但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存在教條意味过浓的弊端。虽然版本众多,但内容却普遍相似,多涵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多,系统较为庞大,重视理论胜于实践,重视数据胜于案例,因此无论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幼儿本身都存在一定的接受困惑。教师在领域教学中采用照本宣科的'一堂制“模式,不利于拓展幼儿的课堂参与性和主体意识,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受教育心理。

3.教育效果不理想。

由于幼儿课程教学前设计目的化,教学过程中环节教条化,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的最终效果并不理想。通常我们将教育视为'教学相长“的过程,将'学与用“综合起来,无论是对学生授业还是教师进行自我鉴定时,这一指标都是较为客观合理的。当前幼儿课程设计更多重视理论的探讨,缺乏对教师实践...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基于游戏精神下的幼儿教育课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于游戏精神下的幼儿教育课程分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