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自查报告 > 内容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1 21:11:42     阅读:

【摘要】隐喻使用其他的事物来描述实际事物,这一种手段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隐喻在促进语言长期发展和构建、帮助人类更好的理解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维持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吸引了来自各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专家的研究兴趣。本文旨在基于心理学语言的角度,并对其中的隐喻进行分析,讨论隐喻理解中出现的特征。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隐喻 分析

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体现在人们会借用已知事物来描述、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即'暗喻“。但是一般研究的隐喻理论多事基于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隐喻。认知隐喻认为隐喻包括三个部分,即源域、目标域、映射,其中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就构成了隐喻。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已知事物包括经验和知识,而目标域则是我们想要借用别的事物来描述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构成逻辑上的隐喻。

2.名词性隐喻。名词性隐喻即名词所构成的隐喻,名词不像动词或者形容词,有选择成分,但是名词有其特殊的自足性。可以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关系,这也就让人更容易超越词汇的选择限制和组合规则,应用的更加广泛。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被指向一个新的语义场或者有背景文化关联的关联域。以'人生如戏'为例,人生是上文提到的目标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戏'则是源域,也就是一个具体概念。在一台戏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则是人们对“一台戏'的认知理解,因此将对“一台戏'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生'的理解,表示人的一生也是会像一场戏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这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而达到对认知域进行认知的目的。

3.動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则是指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者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动词的选择性很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名词才能构成隐喻,这也就导致主谓结构的组合关系时常出现的原因。动词作具有的动作感觉的联想让人想象与把没有出现的动作主体暗示出来。

4.形容词性隐喻。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名词或者充当谓语的句子成分,与动词特征十分相似。形容词的选择性体现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具有选择性,因此通常会与同质的名词相搭配,但是隐喻的语言通常会违反和...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