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内容

译本的选择与阐释:译者对本土文学的参与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1 06:01:35     阅读:

摘要:本文以小说家曾朴及其子曾虚白合作的一部翻译作品《肉与死》(原作为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的小说Aphrodite)为中心,讨论译者如何通过译本选择与阐释参与本土文学建设。除以该作品矫正文坛性文学泛滥的翻译动机外,曾朴在序言中还竭力强调原作色情内容的'丑“和艺术表现的'美“两方面的反差,突出了对作家的艺术加工以及文学审美特质的重视,从而使肉欲和色情本身不再具备在原作者那里所拥有的天然价值。经过这番阐释,译者同时与当时国内泛滥的性文学及包括'革命文学“在内的功利主义文学展开了对话;而译本作为一个跨文化产品,也就被赋予了原作所并不具备的目的语文化场的诸种信息与话语痕迹,成为目的语文化生产内在的一部分。

关键词:曾扑;译者;《肉与死》;文化参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1)02-0036-10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翻译,把翻译提升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一种受译入国文化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等因素操控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予以分析、进行研究“。的确,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与译人国文化语境的关系是相当复杂、值得学者们关注的。它一方面受到本土文化语境与文学规范的制约,表现为对本土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某种顺从,另一方面则主动地通过译本的生产与阐释,加入到建构本土文学和质疑主流话语的进程当中。如果说,前者鲜明地表现出本土文化语境诸因素对译本的操控,那么后者则往往被理解为一种输入相异性的过程。然而,Gentzler和Tymoczko在《翻译与权力》一书的序言中提醒我们,'在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早期阶段,其弱点之一就是有时未加批判地应用二项对立的权力观念。学者们在考察翻译时倾向于看到一种非此即彼的状况:译者或者维持现状,生产出流利、自我抹除的译文;或者使用异化的策略把新鲜的、陌生的观念输入到接受者文化中,以其对抗霸权“。对翻译史的深入考察特别有利于我们从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挣脱出来,理解译者所处的复杂的'中间“状态。本文试图以对具体的翻译个案的研究表明,即使在一种以明确输入相异性为目标的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希望参与本土文学对话的动机,他也必须调动一切资源,在译作生产中注入本土文学的信息,使一部域外文本契合本土文化的迫切需要。

在下文中,我将以曾朴(1872-1935,笔名'东亚病夫“或'病夫“)在新文学时期发表的一部重要...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译本的选择与阐释:译者对本土文学的参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译本的选择与阐释:译者对本土文学的参与.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