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范文 > 内容

文学接受意象的生成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12-29 15:09:35     阅读:

摘 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一个古老的文艺美学概念,也是文学鉴赏重要审美单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思想。意象的概念并非凭空生成,而是经过先秦老庄有关'言、意、象“三者关系的论述,魏晋玄学对其的深化以及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下才形成这一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意象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诠释了其本身固有的哲理性、暗示性、模糊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意象的这些特征并不影响反而增强了审美效果,那么在文学接受中意象是怎样生成的呢,本文将以意象中心,以读者的接受视角为出发点来分析文学接受中意象的生成。

关键词:文学接受;意象;文本;阅读;文字符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意象作为一个古已有之的审美范畴,是文学、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之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它的研究不可胜数。然而对它的研究更多的是在作家的文学创作领域。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者的相互关系蕴含着文学艺术的两大理论体系: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接受理论。意象是活跃在这四要素中的一分子,也就是说,意象不仅在创作领域存在,在接受领域亦存在。那么,我们在研究意象在文学创作理论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在文学接受理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对在文学接受中意象是怎样生成的这一支点的分析,不仅可以使人们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意象这一范畴,还能使生命与艺术在更深的层次上达到异质同构。

一、关于意象

'意象“一词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出现得很早,如果从《周易>系辞》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就像蒋寅先生所说的:'意象虽经许多学者讨论研究,它也还是一个意指含混的概念,其所指在不同的学者笔下有很大出入。“[1]

(一)意象的起源

意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古典意象有两个历史源头:老庄道家美学和周易。老子的'象“已不是具体的物象,而是与道有关的虚幻之象,认为只有借助象才能领悟道。而《周易》第一个将'意“与'象“结合,开了意象之辩的先河。在先秦典籍中'意“与'象“是作为一对关系范畴出现的。不过'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却是在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中。魏晋至唐代,意象论走向形成。刘勰继王充之后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将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在我国美学...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文学接受意象的生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文学接受意象的生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