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  不忘初心主题调研报告 > 内容

首都城市社区治理70年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30 00:16:10     阅读:

[摘要] 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首都社区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其演变逻辑,对于探索超大城市有效社区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首都社区治理经历了尝试探索、曲折徘徊、恢复发展、深化改革、赋能增效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系统把握首都社区治理70年的发展轨迹,进一步聚焦系统治理、技术治理和人心治理,是迈向新时代首善社区治理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探索。

[关键词] 居委会; 社区治理; 首都社区; 超大城市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12-0020-03

居委会是社区治理中重要的组织载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组织制度安排。研究居委会发展历程对于探索首都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有重要的意义。'社区“在我国基层治理实践中被广泛讨论是21世纪以后,按照2000年出台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設的意见》规定,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空间范畴看,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在这个意义上,要了解首都城市治理的发展轨迹,必须植根于社区,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定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社区居委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理解首都社区治理的历史逻辑和演变逻辑。

首都社区治理的探索尝试和曲折徘徊阶段:1949-1980

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摧毁了国民党建立的保甲制度,建立了新的居民组织闾或居民小组,有的闾分为若干居民小组。总体上闾或居民小组规模不大但有差异,从30户到100多户不等,闾长和居民小组长都由选举产生,属于义务职位,定性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不久,北京进行了以治理权集中为取向的机构改革,街政府被取消,区政府改为区公所,成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社区这一层次的指导管理失去了抓手。当遇到需要发动群众展开工作时,只能通过建立各类'委员会“来进行临时性动员。到1952年,北京每个派出所辖区内都有十多个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琳琅满目,既有治安保卫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社会救济委员会、妇女代表会等功能类的,也有抗美援朝委员会、中苏友协支会等宣传组织类的,但是居民工作仍有所削弱。为解决这个问题,1952年,北京市在东单区观音寺进行了建立居民委员会的试点工作并得到一定认可。

1953年,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同志鉴于当时'城市居民群众组织领导不统一,工作也很混乱...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首都城市社区治理70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首都城市社区治理70年.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