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写作材料 >  邮政 > 内容

舌尖新生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2-19 04:09:23     阅读:

1975年国庆节,西安菜市场,国营商店里买菜的市民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温饱“是国人的两大目标,食物凭票供应,供不应求。进入90年代,经济发展让温饱不再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难题,饮食种类逐渐丰富,洋快餐进入中国,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更加多元。'吃得饱“变成'吃得好“。21世纪以来,'吃得环保、吃得健康“成为了人们对饮食的新要求,外卖等饮食形式的流行也为'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和观念一同变化的还有餐饮市场。中国烹饪协会出版的《2018年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指出:餐饮市场规模从1978年的54.8亿元升至2017年的39644亿元,餐饮收入总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大众化餐饮已占餐饮市场80%以上,互联网+餐饮开创新模式,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示范企业、示范街(区)不断涌现。40年间,原本基础薄弱的餐饮行业已经成了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支柱,使国人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比例)为57.5%,农村居民为67.7%。201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6%和31.2%。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人们将更多的钱用于住、行、教育、娱乐等其他消费,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前言中指出,我国正呈现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的趋势。从市场匮乏到物质丰富,从吃饭难到吃特色,中国餐饮业在竞争和变革中自我更新迭代,完成转型升级。

70、80年代,粮票为王

湖北市民罗民生记得,7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粮油米面、鸡蛋、肉、蔬菜等食品都按人口数量定量供应,凭票证购买,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政策开始改变,但衣食住行依然离不开票证。

罗民生现在还留着当时的购粮本,每户都有...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舌尖新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舌尖新生.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