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写作材料 >  煤矿 > 内容

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1-01-25 00:10:50     阅读:

摘要:'革命通俗文艺“论是对十七年文学的一种全局性审美文化定性判断。这一论断将认同'新型国家意识形态“、采用传统小说或民间艺术形式与'通俗文学“、'大众文艺“联系起来,缺乏逻辑的必然性;十七年文学的大量作品也并非国家意识形态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再解读“群体表现出以'文化雅俗“反对'政治雅俗“的思想立场,遮蔽了十七年文学因个体精神与集体话语有效'同化“而形成的审美创造特征。后来的研究者以'对历史的叙述“为基础修正了'革命通俗文艺“观念,但其指认为'革命通俗小说“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意蕴建构中同样隐含着'世界的大故事“,叙事形态表现出传奇性与纪实性相融合的倾向,'英雄的说部“只是局部、片断性的特征,因而也不能归入'通俗文艺“的范畴。十七年时期的'大众文艺“创作,从体裁到范围均在'革命通俗文艺“论者的关注视野之外,民间通俗文艺文体的写作、'基层写作“和'群众文艺创作“才是其特殊的实践形态。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雅俗形态;革命通俗文艺;观念局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2-0088-08

十七年文学表現出鲜明的'大众化“色彩,当代文学史对这一时期文学的界定原本并无'通俗“之说、'雅俗“之分。20世纪90年代,以《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专栏和论文集《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为中心,开始出现了一种将十七年文学整体界定为'革命通俗文艺“、'大众文艺“的文学史观念。这种观念对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革命通俗文艺“作为其中的核心观念并未受到任何正面的质疑。但实际上,'革命通俗文艺“论存在诸多理论逻辑和历史事实层面的难以自圆其说之处,对此很有再认识的必要。

从1991年3、4期合刊号开始,已经由大陆转移到香港出版的著名民间刊物《今天》,接过《上海文论》从1988年开始、因'引起了一场风波“①而停掉的话题,开辟了'重写文学史“专栏。

就在这个合刊号上,李陀发表《1985》一文,首先提出了'通俗文艺“的概念。他认为,'在延安兴起的‘新秧歌’运动,这是毛提出‘工农兵方向’之后第一次建设革命通俗文艺的实践;如果把这之后几十年的革命文艺所取得的成就,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歌曲中凡可称之为经典的作品与这次秧歌运动比较,我以为很容易看出它们都不过是后者的继续和扩大“②,'一直到1985年之前,‘工农兵文艺’并...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