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课下载 >  党课范文 > 内容

课程基点融合: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0-03-31 06:52:29     阅读:


  摘 要:在西方课程领域,先后出现了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结构课程论和人本课程论这四种课程理论。有些课程理论是以学科为基点的,有些课程理论是以学生为基点的。从西方课程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理论始终在学科和学生这两个基点上来回摆动。但是,这种摆动不仅呈现出一种波浪形向前发展的轨迹,而且凸现出课程理论上的一种心理学趋向。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基点融合是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关键词:课程领域;课程基点;融合;哥德巴赫猜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1-0045-06
  虽然课程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课程研究的历史并不长。一般认为,美国教育家博比特(Franklin Bobbitt)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研究领域的诞生。任何一种课程理论都是基于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的回答。自近代以来,西方课程领域先后形成了四种课程理论:一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点的学科课程论,二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点的活动课程论,三是以学科结构为基点的结构课程论,四是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基点的人本课程论。概括起来,这些课程理论分别基于学科和学生两个基点。两种课程基点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重视课程的逻辑顺序还是重视课程的心理顺序、强调学科的认知方面还是强调学科的情感方面问题。但应该看到,与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有所不同的是,以心理学家为代表人物的结构课程论和人本课程论都呈现出对课程基点融合的寻求。在课程领域,课程基点融合问题无疑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并成为一个具有恒久影响的难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基点融合是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一、西方课程领域的两种课程基点
  在西方课程领域,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课程基点。前者以学科知识为基点,后者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点。正是这两个课程基点,成为了西方课程领域的两极。对于西方课程发展来说,这两种课程理论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当然,这两种基于不同课程基点的课程理论的影响,至今并没有完全消失。
  1. 学科课程论以学科知识为基点
  自古代希腊人创造学科之后,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奠定的学科课程基础上,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以实践哲学和观念心理学为依据,最终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论,把'知“放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后来,在赫尔巴特学派的大力宣传、介绍和应用下,学科课程理论不仅...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课程基点融合: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课程基点融合: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