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应用文书范文 > 内容

城市化与城市性:上海书写中城市意识的形态与嬗变

材料写作网    时间: 2023-04-09 13:25:02     阅读:

孙士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尽管城市文学的定义仍旧莫衷一是,但如果从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的城市经验算起,城市文学的历史已经百年有余。在现代城市中,上海是最具特色,也是被反复书写的对象之一。刘俊认为,'所谓上海书写,是指以上海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上海这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态,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上海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1]。就文学层面而言,城市意识是指作家在城市文化心理影响下,在处理以城市与城市生活为对象的题材时,所显示的认知水平与自觉程度。城市意识不仅对作家自身,而且对读者如何想象城市形象、感受城市日常、形塑城市认同、彰显市民精神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城市书写是对城市意识的文学呈现。

如果说城市与乡土仍旧存在着必要的界限,那么就不能忽视它们在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价值观念、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异同所体现出的对于城市书写的重要启示。因此,需要区分城市化与城市性:'我们用城市化这个术语来讲述城市、市郊和城镇在悠久的历史、在各种文化背景里发展变化的故事,用城市性指代市民构建的生活方式或文化。“[2]城市化指乡村向城市、乡民向市民转化时所产生的普遍现象,以及城市景观与格局的历史变迁。而城市性对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态度、情感与行为的关注,则体现着城市居民如何真正与城市建立共生关系。尽管城市化本身并不等于城市文化或城市文学[3],但城市化运动必然引起城市性的相应变化。城市化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物质外观,而且也是人们的感性认知与理性判断。因此,城市化与城市性的同步变动,也映射出城市意识的历史形态与嬗变。但是城市化与城市性在不同时期与各个作家作品的上海书写中并非泾渭分明,它们是两种可供分析的特征或要素,为上海城市意识的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路径与外部框架。本文通过'人“如何与'城“建立共生关系这一核心命题,来探讨上海书写中城市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意义与不足。

自1843年开埠,上海从一个前现代小城快速成长为现代大都市,骤然的城市化使得上海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上海居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移民,他们经历的是物理与心理双重意义上的位移。范伯群先生指出:'它从雏建、兴建、伸展、建成乃至建成以后,它固有的农本主义文化积淀在两种文化冲撞中所激起的...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登录会员
《城市化与城市性:上海书写中城市意识的形态与嬗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城市化与城市性:上海书写中城市意识的形态与嬗变.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